與陽光親近
第 3073 期(2023 年 7 月 16 日) ◎ 天地人和 ◎ 林慧琪
分享:
Whatsapp 電郵 臉書 推特
文:林慧琪圖:林慧琪、網上圖片與陽光親近 明明在創世之時我們已經與陽光在一起,為何來到現代我們普遍「害怕」曬太陽?害怕變黑?還是怕曬傷?要是地球沒了陽光,會怎樣呢?本期讓我們一起與陽光玩遊戲,看看上主設計的陽光與受造界以至人類的互動。天地篇陽光––上主的全備照顧 (陽)光是電磁波,包含不同波長的波段,可見光光譜(波長380nm至700nm) 讓我們看到世界的色彩,其他波長的光譜如紅外線和紫外光,有着不同功能。比可見光的波長長一點的稱為紅外線(波長780nm 至1mm),大家最熟悉的是其「攜帶訊息」功能,常用於不同電器遙控,也應用於光纖通訊中,這些是近紅外線(波長較接近紅光700nm)。 而波長較長的遠紅外線,為地球表面提供熱能。地球從太陽獲得的能量中,有超過一半是靠吸收紅外線。陽光中的紅外線配合大氣中的溫室氣體,除了令地球的溫度能保持穩定,也協助調節氣候。紫外線––人體生長必需品 陽光裏的紫外線(UV)因應波長,可分為UVA、UVB、以及最短波長的UVC。UVB 能激發身體的皮膚細胞合成維生素D,從而協助人體的新陳代謝:活化的維他命D在小腸裏能促使鈣質吸收、維持適當的血鈣與磷濃度、讓骨頭的礦物化正常,也能預防低血鈣引起的肌肉抽搐。缺少了它,小孩會患佝僂症,成人會有骨質疏鬆。 維生素D亦協助調節細胞生長、神經肌肉與免疫功能及減少發炎反應。此外,它調節許多基因編碼的蛋白質,及部分細胞的增殖、分化、細胞凋亡。最有意思是,每天曬20至30分鐘,我們就能生產身體所需要的維生素D,從食物中反而很難攝取。 光合作用製食物 生物生存要有食物。動物靠進食其他生物獲取養份(有機物),而植物則自行製造。大家兒時所學的「光合作用」需要水和二氧化碳,還要陽光驅動,植物才能將無機的原材料,拆散其化學結構再重組,把太陽光攜帶的能量以碳水化合物的有機物形式儲存備用。我們最熟悉的葉綠素,主力吸收陽光中的紅色和藍色波段,剩下綠色波段沒被使用,反射出來讓我們看見,所以植物大都是綠色。如輔助主要光合作用進行的類胡蘿蔔素,它能吸收藍、紫色的的波段,於是我們看到的就是沒被吸收的黃色和紅色。 從食物網的角度可見,所有動物的食物來源最終來自植物,而植物就靠陽光提供能量,生產有機物來生長。沒了陽光,整個食物系統就不能運作,生命也無法存活了。曬太陽舒緩情緒 陰天和雨天彷彿令人提不起勁。原來,陽光與我們的情緒健康有直接關係,當視網膜接收到陽光,會刺激身體分泌血清素(serotonin),能穩定情緒之餘,副交感神經活性也會跟着提升,人會感到放鬆而愉悅。足夠強度的陽光能抑制褪黑激素(melatonin)分泌,於是晚上隨着光強度下降,褪黑激素大幅上升,能助人有好的睡眠品質。 當兩種激素的分泌不足,就會引發憂鬱症狀,如身處高緯度的國家,冬天日照時間較少,部分人會出現季節性抑鬱 (Seasonal Affected Disorder, SAD),症狀會隨着冬天過去消減。 光線不是實體的東西,卻能真實地影響我們的身體。城巿設計令我們在家居未必能接觸陽光,爭取在早上及/或黃昏時段去曬曬太陽,好好享受與陽光相處,並感恩上主那「無孔不入」的陽光對我們,以至整個受造界的全備照顧吧!人和篇防曬方法大檢閱 炎炎夏日若想在戶外活動,大家通常擔心紫外線,會做足防曬措施,就讓我們認識防曬的基本概念及背後的原理吧。曬黑與曬傷 陽光裏的紫外線,UVC波長最短(100-280nm),能被地球的大氣層完全阻隔,除非大氣層變薄或有洞,如十多年前南極上空的臭氧層。剩下有5% UVB (波長280-315nm) 及95%UVA (波長315-400nm) 能到達地面。當中UVA 有較佳的生物穿透能力,所以能到達皮膚較深層的真皮層,影響細胞。長時間照射會造成皮膚變黑,甚至老化。而UVB 因波長較短,能量較高,雖只能到達表皮層,長時間暴露會令皮膚曬紅及曬傷。防曬概念 ABC 三種方法可以減少過量接觸陽光: A - avoid 避開 最直接就是不去曬太陽,尤其上午10時至下午3時,太陽最熾熱,對皮膚傷害較大。留在室內,半戶外的簷蓬以及樹蔭下,甚至使用傘子,都屬於避開(avoid)陽光。 然而,要留意紫外線能透過其他物體反射,如建築物的牆、水面,甚至天上的雲,所以在室內的窗邊,或是陰天的戶外,還是會接觸到紫外線。 B - block 阻擋 市面上的防曬產品,是利用化學物質在皮膚上阻擋(block)的原理,當中可再細分為物理防曬和化學防曬。以物理方式將陽光反射離開皮膚的化合物,如二氧化鈦(Titanium dioxide, TiO2) 和氧化鋅(Zinc Oxide, ZnO),屬自然存在的分子,對環境影響較少,只是它們本身是白色粉末,所以防曬產品會顯得較油和厚重,塗上皮膚會顯白。 其他化學性防曬成分會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,再以熱能模式釋放這些額外能量,達至防曬效果。防曬產品上很常見的SPF 和PA數值,反映產品對UVB 和 UVA的防曬指標。一般城巿生活,用SPF 25-30和PA+++已經足夠,戶外則需使用更高度數的產品。要留意,產品度數反映的抗UV能力不是按正比或倍數增長的,如SPF 15 能阻擋93.3%的UV,SPF30達96.7%,並會因流汗、抺扞、水上活動等而減少,所以謹記要留意產品的有效時間和抗水性,按情況補塗。最後,防曬產品只是延後曬紅和曬傷,不是完全阻隔的。 C - cover 遮蓋 一般衣物已能減少UVA和UVB到達皮膚。若要較強的遮蓋效果,除了多穿幾件,也可留意衣物有沒有防曬指數Ultraviolet protection factor (UPF),一般UPF40以上有較佳UV防禦力。然而這指數在不同國家有不同標準,衣料的拉扯(貼身)程度和乾爽程度均會影響布料防UV的效果。不同方法製成的防UV衣服,使用方式或許影響UPF效用,所以購買時留意其標籤解說。防曬產品傷害環境? 科學家發現當中一些人工合成的成分,令與珊瑚共生的蟲黃藻在較低水溫已離開牠們,令珊瑚餓死造成白化。珊瑚礁構成重要海底生態環境,維持海洋生態平衡。一些以海洋度假聞名的太平洋島國如夏威夷、帛琉(Palau),近年已禁止遊客使用含化學防曬成分的防曬霜。